360網站安全檢測平臺

掃一掃,關注我們

首頁>學術科研>南粵規劃+>專家報告|馬向明:珠三角的轉型——從湖區到灣區

專家報告|馬向明:珠三角的轉型——從湖區到灣區

發布時間:2017-10-12來源:作者:

       在廣東省2017年度第一期注冊城鄉規劃師繼續教育培訓班上,廣東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向明講解《珠三角的轉型:從湖區到灣區》,主要是在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說明珠三角轉型與粵港澳合作的必要性、大灣區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最后通過三點討論闡述大灣區發展帶來的影響,仍然存在許多方面需要深入探討。

       導讀:在廣東省2017年度第一期注冊城鄉規劃師繼續教育培訓班上,廣東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向明講解《珠三角的轉型:從湖區到灣區》,主要是在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說明珠三角轉型與粵港澳合作的必要性、大灣區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最后通過三點討論闡述大灣區發展帶來的影響,仍然存在許多方面需要深入探討。

       以下為廣東省城市規劃協會整理的馬總講稿。


Part I   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


       對珠三角的發展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包括珠三角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認為珠三角都是以市場力量為主導的發展方式,是自下而上的。但是,從足夠長的時間長度來看,市場力量為主應該是在80年代、90年代。2000年之后,整個中國是轉入到政策驅動,行政體制的力量是相當之強勁的。


1.1兩種力量的交織推進


       如果以三十幾年的時間為時間長度來看,是兩種力量交織推進的,其中制度創新取得了重要的作用。


市場力量與行政體制力量的交織推進,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市場力量與行政體制力量的交織推進,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一種是市場力量:改革開放初期,珠三角以深圳為窗口,通過香港對接國際市場,發展三來一補產業,引進外資,推動了珠三角第一輪的快速發展。


       另外一種是行政體制力量:行政力量參與資源配置,城市行政級別越高則集聚資源的能力越強,是自上而下降低交易成本。


       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下,產生了兩個階段性特征:第一,珠三角地級最早的變化是東岸變化,直到2010年左右西岸變化才是更大。


 

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間規劃,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第二,珠三角是諸侯經濟,所以94版珠三角城市群規劃提出的口號就是要把單打冠軍轉為團體冠軍,自各為政、諸侯經濟等等。


1.2 產業集群


       但是,三十年后,在長期的競爭與合作過程中,珠三角形成了鮮明的區域性產業集群和差異化發展格局。

 

珠江三角洲的產業集群和差異化發展格局,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珠江三角洲的產業集群和差異化發展格局,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從30年變化來看,珠三角產業集群的城市分工是很明顯的,從空間上來看它的企業的分布,電子行業是東岸為核心,集聚深圳、東莞、惠州這些地方。而機械裝備制造業卻在西岸,比如說廣州的汽車、交通運輸,佛山的機械制造帶。(雖然從企業的登記數據看,東莞、深圳這邊很多,但從產值來看,機械裝備產業則是西岸更高)。對于金融業的分布,深圳密度高。相反,批發零售業廣州、佛山密度高。 


       所以可以看出,產業分布是有自身邏輯的。從城市發展來看,逐步形成了三個梯隊:廣州和深圳;佛山和東莞;珠?;葜葜猩浇T肇慶。


 

“三梯隊,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1.3 雙中心 三梯隊網絡型的城市群結構


 

珠三角三大都市的城市群結構,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珠三角通常所劃分的三大都市區發展并不均衡,也未真正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實際上,珠三角一直由廣州、深圳這兩個中心引領,城市群形成了三個梯隊的態勢。城市群的結構中,頂層核心是廣州、深圳,第二層核心是佛山和東莞。廣州的公共類設施,比如文化設施、醫療設施、文保單位是遙遙領先于其它城市的,深圳在這方面還是存在很大的短板。


珠三角各城市設施集聚情況,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所以有人說三大都市區是一種意想的概念,所謂的東岸都市區、中部都市區、西岸都市區其實是不存在的,現在珠三角洲城市群就是兩個極,一個是香港、深圳,將東岸全部吸納進來;一個是廣州,它的吸引力延伸到江門、中山形成另一個城市群帶。


 

珠三角現狀空間網絡,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1.對內聯系網絡



珠三角全球網絡聯系變化,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珠三角內部呈現雙中心結構,城市聯系呈現日益網絡化。如果我們通過這些企業的來往分析這些網絡還是很有意思的現象,一邊是制造業,一邊是生產性服務業,另一邊是一般服務業。有意思的是,第一組圖顯示制造業在區塊化分布后,網絡關聯減弱了;而后兩組圖顯示無論是哪個產業,都是面向人群,面向生產者,服務業還是在往不同的據點去伸延。


珠三角與個省市聯系強度,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那么珠三角與各省的聯系,通過手機信令的分析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區與全國其他重點地區的人流交流強度。


2.對外聯系



廣州、深圳、香港與100個世界城市的聯系,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我們研究了城市群的對外聯系,從上圖可以看出,珠三角對外聯系最關鍵的城市是香港,接著就是廣州,而深圳在對外聯系方面比它們就要次一級了,但可以看出廣深之間的互補性是很強的。


3.城市群之間的聯系強度


珠三角城市間聯系,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珠三角城市間人的聯系,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廣州和深圳的競爭成為了廣東最熱的話題,但是在很短的空間距離范圍內存在兩個超級城市,通過時間的磨合,它們之間其實面對面的直接對碰沒我們想象的嚴重,他們之間是存在分工的。


       從圖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城市群具有明顯的多中心特征。


廣州與珠三角城市間聯系程度,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與廣州聯系,佛山是最多,其次是東莞,后面才是深圳。廣州的到達量是大于出行量的(肇慶是例外),說明外地人到廣州的人多過廣州去外地的人。而深圳的出行量大于到達量,深圳在商務經濟方面占得比重較大。


深圳與珠三角城市間聯系程度,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與深圳來往最多的就是東莞,比例占50%以上,然后就是惠州,第三是廣州。  


       所以,廣佛深莞形成明顯的相互聯系緊密的城市對。廣州市在珠三角城市群中中心性特征較為突出,深圳市中心特征相較廣州較不突出,但是,和深圳聯系的城市主要集中于東岸,商務、產業是驅動因素。


4.珠三角機場服務范圍

       珠三角有三大機場,廣州的機場服務范圍比深圳機場的服務范圍更大。深圳的機場是以東岸為主;珠海機場基本上是地方性機場,不具有區域意義。


 

廣深珠三大機場服務輻射范圍,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所以,珠三角的核心機場,最大的機場是白云機場。但是從港口來說,服務范圍最大是深圳的港口。也就是深圳流出的更高,廣州是流入的更高。


5.兩大核心

       廣州、深圳兩市是珠三角的絕對核心,同時,二者在經濟特征上有鮮明差異。


 

珠三角各市跨市企業經濟普查統計數據,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廣州呈現出門戶城市的特點,而深圳則顯現出經濟中心的特征。有很多總部企業都在深圳;而廣州因為它的交通、政治影響、人員來往,和珠三角各個城市的關系,對于區域的統治力都是比較強的。


6.地形特征

       地理特征環境對城市發展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珠三角地形特征,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珠三角的東岸是臺地,多山丘;西岸是水網,除了五桂山是個丘陵,其他的都是水網,所以西岸就難以有中心。因為它的發展只能依靠基礎設施的構建來發展,線性特征明顯。


 

珠三角設施建設情況,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對于設施建設來說,港口建設已經供過于求?,F在深圳新的發展的熱點在前海,明顯是港口過剩了,開始轉型了。


 

珠三角客流量圖,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從圖中可看出,關鍵廊道交通流量聚集,交通聯系向心性顯著,交通需求呈現向關鍵走廊、中心城市集聚態勢。


7.環境污染


珠三角空氣污染、水污染的情況,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珠三角空氣污染、水污染的成分構成,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2007年時,珠三角空氣污染、水污染值達到最高,現在的總體環境污染已跨越峰值,正在逐步改善,污染成分復雜。


1.4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特征

     珠三角形成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高度聚集、高端分散的功能格局


 

珠三角功能格局,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相比其他城市群核心功能高度集聚在中心城市,珠三角的主要服務業和制造業則分布在廣佛深莞走廊一帶,體現出高端功能的分散化特征。  


2.“輕型為主,外向度高的產業結構


       珠三角大部分是消費業,不是基礎性的產業,具有明顯的外向性特征。


3.“來源多樣、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


珠三角人口結構,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可喜的是,人口結構是相對年輕,為珠三角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勞動力,并一定程度延緩了珠三角老齡化進程。


4.“貿易推動、文化促進的亞非關系


       珠三角在與亞非拉等新興市場地區交往、開展南南合作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1.5 特殊的早熟型城市區域


     世界銀行報告稱珠三角已成為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巨型城市區域。城市聚集就會出現了很多問題,交通問題、環境問題等等。所以最大的連綿區可以說既是對城市發展的一種肯定,也同時提醒我們城市群有一堆的最大的問題需要去整治。


       外源型產業空間加速了城市走向區域化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推動珠三角城鎮連綿的主因,它使得產業園區都遠離城市中心區。


       持續蔓延的城市連綿區,造成生產生活高度混雜,土地利用效率和空間品質較低等局面。


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1.6 面臨挑戰


       那么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來自于所謂的軀干經濟的危機。所謂珠三角是世界的工廠,珠三角是通過的生產環節中的組裝環節推動發展,生產循環不通過珠三角進行思考,思考是在總部,是在美國、歐洲。


 

珠三角軀干型危機,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世界級城市群核心特征、實現途徑,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珠三角要建成世界級的城市群,世界級城市群要有一些核心功能、核心特征,要有一定的規模。服務功能為主,創新能力,國際影響力,國際功能是它的核心,還有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生態環境作為支撐。


       珠三角的基礎設施包括機場、港口、高鐵、地鐵、高速公路是世界級的,現在與其它發達城市最大的差距應該是國際影響力。因為珠三角的國際影響力是通過香港進行的,如果把香港這個指標剝掉,廣深之間有關國際的東西就少了。


Part II  珠三角的轉型與粵港合作


       改革和開發釋放出的兩股力量,推動著廣東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是珠三角的發展中兩個最大的動力。


2.1  國家強力干預與全球化高峰相匹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為吸納整合全球資源最成功的、經濟發展最快的大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系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其中香港在國際化、市場化、全球化的過程中牽引了珠三角實現現代化的進程。


2.2  粵港合作


       粵港之間開展基礎設施合作等,是從1890年香港提出要建廣九鐵路開始、后面有供水工程,現在是港珠澳大橋。


       粵港開展環境共治,區域協作的主題不僅局限于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領域,而且越來越關注保障跨界生活便利和提升跨界生活質量。很多制度一建立起來,它的執行力度在國內應該是最強的,有多元監督。所以環境治理明顯好轉,跨界環境共治、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取得顯著成效,作為三大城市群之一珠三角在區域環境治理上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


 

粵港環境共治為主導的宜居灣區設想,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粵港合作一直在不斷演變,1990年代末到2000年關注的重點就是優質生活圈,是一種轉變,從早期做基礎設施、關口到環境,最后再到優質生活圈,關注的面也越來越寬。2000年代政府開始建基礎設施建設,1980年代市場主導前店后廠,90年代開始環境合作,到2000年代開始探討新的東西。2007年遭受原有路徑前所未有的困難,政府主張開始轉移改造。


2.3  香港的第三次轉型


       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香港也進行了第三次轉型,轉向高科技,但是香港的科技轉型是難言成功的。因為互聯網的分割市場空間受限;電信和金融等服務業仍受到內地市場準入、資金流動和外債控制等方面的影響??萍既瞬哦倘?,使新一輪經濟轉型缺乏科技基礎。2016年,新加坡在全球城市的排名超越了香港。


Part III  大灣區——粵港澳合作地新走向


3.1  大灣區:合作空間


       2017年3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3月6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廣東團全體會議上,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提出,重點從六個方面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為什么要建立大灣區,其有四大優勢:匯聚了三大都市區精華資源,擁有鏈接全球的地緣優勢,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依然保有較為充裕的用地資源。


       另外,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企業也逐漸走向跨國化,趨向城市中心集聚。


3.2  目標定位


       大灣區是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是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樞紐和國際交往中心,是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創新中心和深化改革先行區,它具全球競爭力、是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城市群。


3.3  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


       灣區發展第一個意義在于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灣區。珠三角到目前為止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群。最重要的意義是多中心的融合。多中心的城市群交通分散,沒有那么擁擠,環境上就是空氣好點,但制度厚度被分散,不利高端服務業發展。灣區一旦發展,所有的制度聚集就變成了一個城市的尺度,就不再是若干個城市,所以灣區的意義是可以把我們分散的東西向中間聚集起來。


       珠三角城市化成熟的地區只是深圳、廣州之間這些城市,大部分的鄉鎮地區配套都很差。所以,它對我們扁平化狀況下形成一種共享,可以形成一種自我循環的推動力,排隊吃飯圓桌吃飯對扁平化地區的發展是有促進力的。


 

灣區的發展過程,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Part IV 三點討論


4.1 景觀都市主義

 

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伊恩·麥克哈格提出設計結合自然,提出自然怎么跟城市的形態結合起來的問題。景觀都市主義認為景觀可以作為一種支持城市發展的基礎設施?;蛘呱弦镁坝^而不是傳統基礎設施去引導城市的發展。我的理解是這個景觀,不但是城市外在的景觀,還包括人對這些外部空間的使用過程形成的動態景觀,要讓對靜態景觀的使用形成的動態景觀引發你的美好,這個美好引發它對要素聚集的作用,城市的景觀不僅僅是一個外在的美的東西,更是可使用的,正是這些活力的使用來激化你對城市的熱愛。珠三角過去轉型中的成功案例兩湖:千燈湖和松山湖的成功,正好印證了景觀作為基礎設施在后工業化轉型中的重要作用。而灣區擁有良好的水岸,這就是最大的潛質。


4.2 網絡城市


城市關系,圖片來源于馬向明的ppt


       2016年規劃年會自由論壇九(城市群規劃:回顧與展望)上,周一星教授回顧了市帶縣體制的推廣,并提出市帶縣體制,推動我們城鎮規劃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建立,將使得整個大灣區呈現出一種扁平化的共享城市集合體,使得等級城市轉向網絡化的城市區域,推動城市群進入共享時代。


4.3 關系空間


       關系空間主要體現在文化關系、產業集群、創新網絡,聚集是現代產業分布的基本特征,引資引進的不僅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網絡關系。其中,交通推動區域功能整合和城市功能重組;通過制度建設,構建新優勢;設置樞紐型機構,提升跨區域治理能力。所以,從空間實體的演變來說,空間原來是空虛的,不是跟實體相關的,是實體的關系的伸延。


Part V  總  


       從規模體量來說,珠三角已是世界級的城市群,但是從國際分工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香港過去在珠三角的發展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但從目前來看,回歸后的CEPA等制度安排并未發揮出預計的作用。大灣區的提出,是粵港澳合作走向新征途的標志,灣區的建設對于珠三角的空間結構和功能結構都是一種優化,兩湖的成功轉型揭示了景觀基礎設施在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但從關系空間的視角來看,有許多方面需要深入探討。

6355
无码av永久免费网站
<table id="bwnee"><ruby id="bwnee"></ruby></table>

<td id="bwnee"></td>

  • <track id="bwnee"><ruby id="bwnee"><tt id="bwnee"></tt></ruby></track><p id="bwnee"></p>
    <track id="bwnee"><strike id="bwnee"></strike></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