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關注我們
01萬里碧道的提出
廣東,北倚南嶺、南臨南海,地處珠江流域下游,境內水系發達、江河密布,包括東江、西江、北江、韓江、珠江三角洲、粵東、粵西沿海諸河七大流域片區。
東江、西江、北江三江匯流孕育出肥沃的珠江三角洲,三角洲內河網縱橫,蜿蜒流淌,哺育了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等珠三角眾多城鎮,并孕育了特色鮮明的嶺南文化,如東江的客家文化、西江的廣府文化。
韓江流域自北向南流經梅州、潮州、汕頭,下游沖積形成韓江三角洲,在三角洲內分成樹枝狀多條溪流注入南海,滋養著客家、潮汕兩大民系。
鑒江,粵西地區最大的一條河流,流經之處平原廣闊、農業發達、村落散布,養育了古時廣東“下四府”首府高州府,孕育了高陽廣府文化。
數據顯示,廣東河流水系周邊2公里范圍內,活動人群約8035萬、2016年建設用地達15023平方公里、企業約569萬家、耕地達16724平方公里,分別占全省總數的80%、82.2%、71%和85%,是全省人口、建設用地、工業和農業重要集聚的區域。
這也決定了河流水系是受人類活動的干擾和影響最為直接和嚴重的區域。改革開放后,廣東外向型低成本競爭優勢的工業化模式,大量“三來一補”企業集聚在河流水系周邊,河道被擠占侵占、河道自然形態被改變、水質污染嚴重、水生態嚴重受損、水體喪失自我修復能力。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廣東省城鎮發展由過去對擴張速度的追求轉向發展質量的提升,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公眾對優質生態環境、高品質國土空間的需求日益提升。
2014年前后,深圳茅洲河和東莞華陽湖先后通過治污推動水系沿線污染企業治理、岸邊帶土地利用功能調整優化,水岸共治,通過治水提升生態和景觀環境,逐步沿岸產業轉型升級。沿岸景觀的改善和產業的升級進一步固化治水成果,并使治水成果為市民所享用。深圳、東莞探索出來的治水、治產、治城聯動的良好經驗,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層面的重視。2018年6月,廣東省委在十二屆四次全會上提出了治水與治岸聯動開展,在廣東建設萬里碧道的構想。
02萬里碧道的內涵、目標與格局
廣東萬里碧道是以水為紐帶,以江河湖庫及河口岸邊帶為載體,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閑功能建立的復合型廊道。通過系統思維共建共治共享,優化廊道的生態、生活、生產空間格局,形成碧水暢流、江河安瀾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生態廊道,留住鄉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閑漫道,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
碧道建設的基本理念,是充分認識和挖掘河流水系的生態價值、游憩價值、歷史人文價值、景觀價值,強調安全、生態、景觀、游憩功能的復合。在傳統水安全工作中融入生態、共享理念,結合公眾休閑、健身、運動、文化需求,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強調水岸共治,用系統思維治水,把治水與治產、治城相結合;強調部門協同,在各部門原有工作基礎上,以河長制統籌各部門相關涉水工作,進行整合、優化、提升。通過碧道建設推動河湖綜合治理、沿線休閑游憩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轉型、宜居城鄉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構建生態-社會耦合的復合系統。
碧道建設包括“5+1”重點任務,即水資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景觀與游憩系統構建五大建設任務和共建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一項提升任務。
碧道建設范圍主要為河道管理范圍,碧道協調范圍主要為沿河(湖)的城鎮第一街區、鄉村居民點,碧道延伸范圍主要為水系沿線周邊地區。其中,城市(鎮)地區開展碧道建設需統籌考慮水岸周邊的城市綠線、藍線和道路紅線區域。
碧道建設分為穩固基礎、建設成型和發展成熟三個階段。穩固基礎階段結合各相關部門原有的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等有關工作,采用碧道建設理念對各相關部門原有相關工作進行整合、優化、提升;建設成型階段以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文化休閑設施建設、景觀與游憩系統構建為重點,提升碧道的生態、文化和公共服務功能;發展成熟階段以促進碧道沿線地區協同發展為目標,通過政府引導、市場發力,共建共治共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
碧道按所處河段分為都市型、城鎮型、鄉野型和自然生態型四種類型。
表1 不同類型碧道特點及建設指引
碧道建設的總體目標:從生態完整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充分發揮河湖生態調節、循環、凈化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流域的自然調節能力,依托河湖水系構建自然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增強河湖水系應對極端天氣引發洪澇災害的能力和韌性,構建生態、韌性安全的河湖水系;從群眾需求出發,充分挖掘恢復河流水系的重要生態、文化和景觀價值,沿河湖水系建設文化休閑漫道,構建“融入自然、品味文化、共享健康”的景觀與休閑游憩網絡,建設人民美好生活好去處;以治水倒逼治產、治城,水岸共治,促進城市更新、產業轉型升級,以優質的濱水空間環境激發知識、創新等新經濟活力,引領旅游消費升級和親水性產業發展,共建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
碧道建設的總體格局。立足“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和不同區域河湖水系特征,規劃構建“灣區引領、區域聯動、十廊串珠”的萬里碧道總體布局。
灣區引領:以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作為廣東萬里碧道建設的重點區域,建設大灣區嶺南宜居魅力水網,引領全省水生態環境治理、高品質人居環境建設和高質量濱水經濟帶發展,著力推進治水、治產、治城相結合,為新經濟的成長營造空間,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建設國際一流水岸。
區域聯動:依托江河干流及主要河口灣區建設主題鮮明、差異發展的粵東粵西粵北特色水系碧道網絡,促進跨區域的流域治理和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洷逼瑓^發揮生態優勢,圍繞山澗溪流和大江大河,打造秀麗河川;粵東片區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文化長廊;粵西片區發揮生態田園和海洋特色,打造錦繡生態田園和魅力藍色海灣。
十廊串珠:依托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和珠江三角洲骨干水系及主要河口灣區,規劃形成珠江活力都會碧道、深圳現代都市示范碧道、環灣濱海碧道、嶺南田園水鄉碧道、潭江僑鄉碧道、東江飲水思源生態長廊、西江大河風光黃金水道、北江南嶺山水畫廊、韓江潮客文化長廊、鑒江畫廊魅力藍灣等十條省級骨干碧道,積極發揮其生態、安全、文化、經濟等功能,促進“一核一帶一區”相互交融。
碧道建設的總體實施安排。堅持規劃統領全局,建設分步實施,按照“三年見雛形、六年顯成效、十年新跨越”的目標要求,到2022年,建成5200公里碧道,優先補齊短板,珠三角地區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網絡,初步建立“廣東萬里碧道”品牌,萬里碧道成為廣東靚麗的水生態名片;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全省重點河段骨干碧道網絡基本成形,營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生態,全省各地建成一批精品碧道工程;到2030年,建成1.6萬公里碧道,形成十條省級特色骨干碧道,基本形成覆蓋全省的碧道網絡,到2035年,萬里碧道建設長度和品質持續提升,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廣東全面呈現。
03萬里碧道建設的重大意義
經歷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城市化、工業化發展,廣東面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拉大、土地開發利用效率不高等生態與社會系統協調發展諸多問題,國土空間格局和要素配置進入調整和優化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流域為單元、以河流水系為抓手,通過萬里碧道建設推動河湖綜合治理、沿線休閑游憩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轉型、宜居城鄉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是新時期廣東省河湖綜合治理、促進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創新舉措。
堅持規劃統領全局,建設分步實施,運用系統思維,堅持久久為功,協同推進萬里碧道建設,逐步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美好愿景,將萬里碧道建設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好去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好樣板,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好窗口。
04推進萬里碧道建設的省層面頂層設計
為高質量規劃建設萬里碧道,省委、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堅持高位推動,頂層統籌。為解決傳統涉水管理部門多,目標、規程、實施時序不一的問題,達到治水與治岸協同的目標,萬里碧道工作制度和機制的創新是關鍵。為此,省委出臺《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高質量建設萬里碧道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省政府印發實施《廣東萬里碧道總體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省河長辦還將出臺《廣東萬里碧道設計與運維技術指引》(以下簡稱《技術指引》)和《關于支持萬里碧道建設的政策舉措》(以下簡稱《政策措施》)。
通過《總體規劃》統籌碧道建設目標和愿景。突破傳統治水模式僅關注供水安全、水質治理、防洪排澇等單一目標,通過《總體規劃》設計萬里碧道建設三個總體目標,建設形成具有復合功能的“三道一帶”,通過“5+1”重點任務實施,將原有的各類涉水工作按碧道的新理念進行統籌,使各部門在貫徹新的理念和目標,以部門協同形成合力,達到多元目標的實現。
通過《政策措施》《技術指引》協調部門規章與技術要求。配套萬里碧道總體規劃的實施出臺《技術指引》,在現行技術標準或規范基礎上,提出適宜推進萬里碧道建設的技術要求,并同步出臺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文件。如提出轉變“安全唯一”的堤防建設價值觀,在滿足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允許碧道設計結合不同頻率洪水位有條件利用河灘地、堤頂、護堤地等;提出自然資源部門需要將河道管理范圍、河道生態緩沖帶范圍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提出將碧道的建設要求納入詳細規劃,以確定土地的出讓條件,優化岸邊帶的土地利用和改善生態,逐步引導岸邊帶資源可持續利用。
通過《意見》統籌部門和地方工作。萬里碧道“5+1”重點任務涉及多個部門,《意見》明確全省各級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責任,要求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門的協同,各部門將把現有各專項工作與碧道建設相結合,協調各類專項資金和項目安排,形成部門協同、水岸共治新格局。
院碧道規劃項目組:
審定:邱衍慶、王浩
審核:唐路、陳靜、劉洪濤、張志堅、張慶暉、陳洋、羅勇、明立波
總負責:馬向明
專項負責:趙嘉新、魏冀明、胡秀媚、馬滿林、賴程充、牛丞禹、蔡志磊、徐文彬、肖宇、杜勇
參加人員:
規劃三所:周元、林冰瑩、何惠怡、何夏萱、史永麗、王飛、勞佩珊、梁健、徐露、項順子、汪安、楊昕婧、劉文鳳、陳嘉賢、葉政嘉、馬瑞苗、李倩倩、鄭宸、劉韜、李深秀、賈鏡雪
規劃一所:龔斌、蔡倩儀、廖澤群、劉沛、陸倩瑩、齊清峰、曹爍陽、許路、熊浩、楊科、陳思凱、查冬冬、黃俊浩、黃雄、杜超、陳雪、鄭錦杭、莫春麗、陳澤航、韋杰豪、李霜、張倩帆
城市發展研究中心:蔡穗虹、曹海濤、趙偉堅、謝永紅、崔夢馨、王麗蕓、姚劉兵
大數據中心:馬星、潘俊鉗、楊曉羚、鄧力凡
政策研究中心:陳艷、劉斌全、李苑溪
重點實驗一室:陳川、李丹妮
規劃二所:傅晶、曹位、胡仕靜、何蕭桐、梁麗玲
規劃四所:舒凌雁、柯懿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