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關注我們
■ 項目概況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良好條件。為支撐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廣東省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編制工作。2018年6月,廣東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組織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和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體)開展規劃編制工作。規劃借鑒國際一流和世界級城市群灣區軌道建設經驗,以大灣區城際鐵路和相關樞紐工程為重點,結合大灣區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空間格局建設要求,統籌考慮高鐵、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等多種網絡銜接。
■ 創新與特色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發(2018)26號)明確提出“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完善大灣區鐵路骨干網絡,加快城際鐵路建設”。 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對于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解決粵港澳大灣區鐵路網發展短板,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具有重大意義。
《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主要體現以下規劃特點:
1.明確發展目標,建設暢通便捷、覆蓋廣、結構優的城際鐵路線網,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規劃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定位,明確大灣區城際鐵路的發展目標:一是時效目標上,實現暢通便捷的“軌道上大灣區”。規劃期末,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廣東省內地級城市2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相鄰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統籌做好與港澳口岸銜接。二是覆蓋目標上,實現線網廣覆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近期到2025年,高鐵、普速鐵路、城際鐵路形成的鐵路網絡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遠期到2035年,覆蓋區域內100%的縣級以上城市。三是結構目標上,實現強有力支撐交通結構優化。構建以城際鐵路為骨干的城際快速交通網絡,進一步發揮鐵路在綜合交通運輸中的主導作用,有效緩解區域公路客運壓力。
2.確定建設任務,構建內融外拓、多網融合、三地銜接的城際鐵路格局,助力建設國際一流灣區
一是鐵路網絡規模支撐建設國際一流灣區。近期2025年前規劃建設城際鐵路及樞紐工程里程達到775公里,與區域內高鐵、普速鐵路形成約4700公里的鐵路網絡。預計遠期到2035年,大灣區鐵路總里程約5700公里,鐵路網絡密度超過10公里/百平方公里,達到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等國際一流灣區的現有鐵路網絡水平。二是線網布局與大灣區空間發展格局高度匹配。規劃以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空間結構和交通出行需求為基礎,采用“軸帶支撐、極軸放射”的思路,規劃形成粵港澳大灣區高鐵、普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網絡基本構架。三是樞紐布局充分考慮提升網絡運行整體效率。首次在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中提出樞紐工程項目,明確了廣州、深圳、珠西等重點地區客運樞紐布局,充分考慮高鐵、普速鐵路、城際鐵路等多種軌道交通網絡融合銜接,緊密結合城市規劃發展需要,確定重點樞紐場站功能定位,做好無縫換乘設計,支持打造“站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在方便乘客出行的同時,為形成城市新的發展極提供有利條件。四是做好與香港、澳門口岸的銜接。與香港口岸銜接近期主要依托既有京九鐵路、廣深港高鐵。與澳門口岸近期主要通過珠海站、橫琴站等樞紐場站銜接,支持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連接通道與廣珠城際鐵路在珠海站內連接。五是遠期藍圖與近期實施可操作相結合。充分考慮大灣區發展需要和項目實施支撐條件,積極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合理制定建設安排,形成開工一批、推進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循環。
3.突出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通過投資帶動、三地融合、區域協調等多元作用,促進大灣區加快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實施建設后將對推進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影響:一是有效拉動投資。近期建設項目總投資超過4700億元,帶動建筑、制造、冶金等產業發展,促進沿線城市和產業有機融合,擴大合理有效投資。二是促進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規劃實施后,進一步加強港澳與內地的鐵路聯系,推動港澳融入國家高鐵網和大灣區城際軌道網,促進港澳與內地之間的人員往來和經貿活動,進一步深化港澳與內地的互利合作,支持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港澳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三是方便居民出行?;浉郯拇鬄硡^城際軌道交通的建設,將緩解公路交通的壓力,節省旅客在途時間,鼓勵人員跨城通勤流動,促進城市間生產和商務合作,帶動休閑旅游、商務會議、科技服務等產業發展。四是促進區域協調?;浉郯拇鬄硡^城際鐵路網絡建成后,將與沿線交通一起構成多層立體公共交通結構,大大縮短沿線各地市的空間距離,增強客運和貨運運能,提高生產效益,促進后發地區加快發展,減少地區差異。五是改善區域營商環境。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網建設可以大幅優化運輸結構,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減少環境污染,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改善人居環境和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