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關注我們
設計背景
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區域協同創新成為發展重點,深港、廣佛、澳珠創新三角逐步形成,激發了灣區“前臺后室”的創新合作模式。參考國際案例,三龍灣+南站樞紐,可以形成面向南站的“商業金融扇面”和面向三龍灣的“科技創新扇面”??萍紕撔?,是三龍灣發展的重點。
設計特色
設計提出“水岸?公園?城市”的整體理念,以三龍灣水岸,構建與佛山三區、廣州、灣區之間的MEETINGPOINT;依托廣佛藍綠生態帶,構建對灣區科技社群具有吸引力的水岸公園城市;為城市創新要素定制一個具備 “彈性”與“包容性”的開放型系統。借助“園界、園野、園徑、綠野社區、門戶景園”五種要素的培育,在灣區中心構建一座依水而生,成長在綠野中的三龍灣公園城市,它的愿景是開放的,而路徑和模式更為理性和健康。
園界
東平水道、櫓尾撬涌和陳村涌構成的水灣,與南側的生態綠地一起構成了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的邊界,并承擔著吸引與過濾的雙重職能。
園野
設計提出水系重構和土壤凈化策略,對基地進行整體生態修復,為新組團的生成與生長準備條件。生態修復后的綠色原野,將構建水岸、公園、城市之間的基本框架,給公園城市帶來生命力、彈性和包容性,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條件。
園徑
三龍灣大道與軌道交通4號線形成通往南站的復合交通走廊,聯動廣佛科技軸帶,同時形成公園城市的生長主干;打通三龍灣與禪城、南海、順德、南站地區的多條交通廊道,使三龍灣真正成為三區創新資源匯聚之地。依托豐富的水網資源、碧道與公園體系,構建三龍灣健康生活的慢行環境體系,成為廣佛都市圈人們健身休閑的絕佳場所。
綠野社區
以軌道交通站點為種子,三龍灣水岸公園城市內部生長著一系列多樣化動力的綠野社區組團。眾多綠野社區根據在創新活動中扮演角色的不同,形成“知識生產”“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及“中央活力區”四大類型,每個不同類型的社區都將被賦予清晰的啟動引擎,包括:研究機構與大學園區、科技服務機構、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等。
門戶景園
西側的大地農業公園面向禪城與佛山新城,疊加科技、交流、文化職能,同步開展農業地景打造與生態修復;中部的佛山國際藝術文化公園與南海、順德的中心城區聯動,形成藝術與文化層級的共鳴;北部季華科技公園承接三山新城與季華實驗室的創新輻射,變換的風景與佛山科技走廊的活力交相輝映;東側廣佛交界處沿陳村涌形成一條連綿的大型生態公園帶,這里既是廣佛面向世界的國際交流中心,也是雙城共享的區域級生態水綠空間。